Sunday, May 6, 2007

夜读旧文

虽然这两天都是考试和paper,但还是经不住自己的倔脾气,愣是把自己这几年来在CAPUBBS上发的帖子都看了一遍。

那四年的各种记忆,模糊而又宏伟地出现在脑海之中。曾经的我,是那么意气风发、思路敏捷、专心致志,再看看现在的自己,从人的状态上来讲,实在是天壤之别啊。

最有意思的是我去年车协生日时发的那么一篇很酸的文字。估计我现在是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那样的一篇帖子了。短短半年,于我,变化太多。

也许是因为迁徙太多的缘故,我貌似一直是一个非常喜欢自我否定和忘却的人。最近一段时日,反省了很多来美国之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所得,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没有灵魂和基本原则的人,长期以来都不过是周围环境的一个蓄水池,没太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。所以,我在车协那几年的状态,也许,只是因为当是我是在车协吧。

但毕竟还是品尝过那片海水滋味的人,心里总归是有些怀念的。

我现在很是迷茫: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如果周遭的环境对我的性格,甚至人格影响是如此之大的话,那么,真正属于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我不奢求什么自由意志,只是猛然间发现自己不过是环境的一个容器,而且质量还不过关,在转换环境的时候,没法把原来的内容倒干净。

想到这里脊梁骨有些发凉。

来美国之后看到自己的更多的是怯懦、软弱、逃避、自卑等等,所谓自信,貌似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。我不知道为什么。我不知道。

忙碌的生活可以减轻我的痛苦感,毕竟,忙起来了,人的大脑也就停止了工作。

我相信上帝,也相信最终的审判以及耶稣已经洗清我们的罪的事实,但却总是逃不开人世间的那种虚幻的判断标准。我不喜欢我现在的状态:一堆事情等着做,但却因为心底里觉得,做完了也不会有什么差别,所以一拖再拖。要是以前,只要有一点点地机会改变现状,离目标近那么一点点,我也会奋力一搏的。

我这是怎么了?

也许,出国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么清楚和明白。曾经以为自己出国就是为了了解金融和商业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,可最近才明白,这个目标本身实在是太过虚幻。其实,我来寻找的,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,不过是寻找一种生活状态的可能性,只是,我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。

生活的圈子太小了,而自己竟然慢慢地被这种小圈子所麻痹。这是最可怕的。环境,对于人的影响,怎么会如此之大!

还好还好,我还有机会清醒过来。虽然,我不知道我会怎样从这么一个让人窒息的死循环里面走出来,但我知道,我看到了一线光芒。

对人来说,最重要的,就是信念,就是那些你自己心底里面坚强守护着的,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丝毫动摇的东西。然后,你就会成为那个你自己信念中的自己。人,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,或者说,会成为自己觉得自己会成为的人。

想改变生活,先改变自己;要改变自己,先改变信念。当对某件事实的faith足够强大的时候,内心的平静就会自己涌出来了,所有的习惯、行为,也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过来。

寻找自己,这个旅程,还有很长

1 comment:

onegrid said...

这篇文章每一句话我都有想法,有回应。不过就先说一点:
其实最近刚意识到一个问题,所谓成为自我,实现自我,找寻自我,是在一种宏大的个人主义的前提下思维的。你所担心的自己的不够有自我信念,太容易受环境影响,其实并不是不对的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这种“集体的自我观”、“关系的自我观”是很必要的。说到底,我们都是self-monitoring程度很高的人。这不是什么坏事。

坏事是:现代社会越发惩罚interdependent self,奖励所谓的independent self。这是现代性的价值,难道就不是他的弊端么?

以前没想过,也成把自我实现关在嘴边。最近看《世道人心——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》,忽然觉得,以前的想法太绝对了。

还记得咱俩几年前讨论过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么?我的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:

在车协,强烈的集体主义情节,需要归属感————来香港,受到惩罚——强烈的个人主义,以求突破和适应————到美国,开始比较,认同自己的一部分固有价值,但愿意全盘“西化”————回到香港,读更多本土心理学的东西,反思————现在,试图找寻一种平衡

我明白说的也不光是这个层面的意思,还是有机会当面聊吧。